熱門關鍵詞:
這個社會無論如何平均分配,總會有富人與窮人兩個階層存在。除了那些靠繼承財富或者通過婚姻獲得財富的人,其余的那些坐在寶馬車里的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呢?
你能干的事別人干不了
有錢有什么了不起?其實了不起的不是有錢。普通人從年薪十萬變為年薪百萬,靠的可不是運氣,而是“富有的品質”。
對于富人來說,他們走向富有的前提,應該是建立自己的“不可替代性”。“不可替代性”簡言之就是“這事除了你別人做不好!”
在網上經常看到郭德綱和他徒弟撕B,徒弟說老師給的錢太少了,所以不想干了。郭德綱的態度卻是,你不想干可以不干,門外多的是人想進來。很明顯這位徒弟沒有“不可替代性”,所以回報低。
之所以要建立自我的“不可替代性”,有兩個原因,挖掘自我的潛在價值和對外尋找更好的生存資本。
李白曾寫到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與不一樣的價值,對自我的挖掘與探究激發了個人潛質,提升自我能力,我們在職場上也更多了一些競爭力。
在與外界打交道的時候,通過建立與他人的關聯,不僅拓展了視野,同時也獲得了人脈資源,在社會中找到了自我的生存和立足的根本。
試想一下,在蕓蕓眾生中,你只能提供與他人一樣無差別的勞動,你能做的別人也能做,你憑什么要求你獲得比別人更高的回報?只有與眾不同,不可替代,你才能獲得更多的回報。
如何塑造個人的“不可替代性”?在工業時代,因為組織架構穩定,每個人都是流水線上的一個“步驟”,只要你不掉隊,你基本上就不會被他人所替代,也就是所謂的鐵飯碗。
但是到了信息時代,社會高速發展,社會關系變得更加復雜。這時候塑造自我的“不可替代性”,其實就與個人的綜合能力掛鉤了。你的技能、你的經驗、你的情商、你的格局等等,都成為個體建立“不可替代性”的支柱。建立了個人品牌,你的價值就會急速飆升,這是“寶馬車主”的特性。
善于用資本思維,而不是財富思維
有這樣一個故事:銀行家的兒子問爸爸:“爸爸,銀行里的錢都是客戶和儲戶的。那你是怎樣賺來房子、奔馳車和游艇的呢?”銀行家:“兒子,冰箱里有一塊肥肉,你把它拿來。”兒子拿來了。“再放回去吧。”兒子問:“什么意思?”銀行家說:“你看你的手指上是不是有油啊?”這則故事告訴我們,將錢存進銀行,是財富思維,而能讓銀行里的錢再生錢的是資本思維。
財富和資本的意義相差甚遠。財富簡單說就是存起來的錢或者花在享樂上的錢;而資本是指對資源的“支配權”,他的目的是“盈利”,通過資源支配帶來更多的支配權叫“資本運作”。
社會瞬息萬變,人民幣不斷貶值的情況下,財富思維早已經過時了。曾看到一則報道,一位老人年輕時辛辛苦苦攢了一筆錢,20年后這筆錢連一臺冰箱都買不起了,為什么?
因為錢只有流動起來才有價值。相反,錢如果只存不用,或者只是享樂而不去增值,其價值就會縮水。
但是,如果有資本思維,情況可能就不會這樣。因為資本有趨利性和增值性,追求利潤。他永遠在圍繞錢生錢或者資源賺錢的邏輯在操控資本,資本的逐利促進資源的優化,資源的優化順勢產生新的資本,并且不斷產生新的機會,如此一邊循環一邊膨脹,錢就流動起來了。
這就是為什么總在提醒大家要做資源配置的原因,不僅要配置自己手上的資源,比如時間、信息、體力去賺錢,甚至可以通過腦力設計去配置別人的資源,《歡樂頌2》里曲筱綃說過:“這年頭誰還用自己的錢玩投資。”這就是企業家或者資本家常干的事情。
想要獲得足夠多的財富,關鍵看你能配置多少資源,這是“寶馬車主”的第二特性。
堅韌不拔的品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
能賺錢不是本事,能一直賺錢才是真本事。我們能發現,很多有錢人或者企業家都很愛耐力運動。王石登山,郁亮跑步,是什么吸引著這些平時忙著掙錢人去參加耐力賽事呢?
可能是對身體的投資,通過鍛煉獲得更強健的體魄,但是更多的時候,可能是對自我耐力的一種鍛煉。事業有成的人天生喜歡艱巨的挑戰,善于把長遠的目標劃分成為階段性的任務,這一切天然地契合馬拉松等耐力運動的要求。
耐力是成功人士共同的品質。奧美大中華區執行長莊淑芬是“跑者”,20年未曾間斷,她曾經說:讓我上癮的事情不多,然而持之以恒的運動是其中之一。
除了耐力之外,積極向上幾乎是所有自力更生百萬富翁的標志。人只有當你有積極的精神態度時,你才能獲得長期的成功。
“寶馬車主”的這些“富有的品質”你學會了嗎?